脫下白袍,走入群眾反服貿(盧敬文)


筆者是社會學研究生,但也是醫師,所以3月21日當天,筆者在反服貿現場的鎮江街醫療站,與其他醫師、護理師並肩工作,擔任了一整天的現場醫師。並嘗試以親身體驗,對現場醫療做些反思與建議。

在現場可以看到許多醫事人員因號召而上街,前來醫療站支援救治現場傷患。但醫療站空間狹小,入夜之後其實約有半數是穿著白袍的實習醫學生,站在醫療站裡不太能發揮,因為在傷患的簡易處置上,還是以有執照的醫師和護理人員為主。其實現場相當平和,除了零星與警察衝突造成的輕微外傷,幾乎沒有需要處理的重症傷患,大多為小擦傷、頭痛、腹痛、過度疲累等。只是實在太多假消息,例如當天下午一直謠傳台大醫院啟動「大量傷患機制」,現場醫護的情緒也隨之起伏。

後來我看到幾個議場中的場景,一是醫師在立法院議場中集結,穿著白袍接受新聞採訪,手持賴和、杜聰明等醫界前輩照片,宣示維護人權;另一個則是醫師手叉著手、排排站在議場的醫療區中。而且,穿著白袍的醫師在議場中,出示證件與白袍就可以獲得自由出入的權力,在場外還能經由醫療通道快速進出,有時還會獲得兩旁群眾熱烈的掌聲。

這些場景,促使筆者思考醫事人員在反服貿的抗爭中,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穿著白袍的人員,在群眾之中能明顯的被辨識出來,在執行緊急醫療時有其方便性,但是另一方面,是否也標示出了醫療作為專業群體的特殊與優越性?白袍有其純潔的象徵性,但執行醫療業務不一定要穿著白袍,參與反服貿抗爭更不一定要穿著白袍。反服貿的核心訴求應該被強調,而醫療應該扮演好後勤力量。醫事人員若認同反服貿,也不只是為了醫療的部份,而是整體服貿簽訂審議的程序不正義等。如果過於強調醫事人員在運動中的角色,在運動中也得到比群眾更方便的待遇,反而像在展示醫療作為一種專業的階級性。如果不是在醫療站值班時,就脫掉白袍走入群眾吧!我們需要更多醫事人員一起站出來,不是擠在供過於求的醫療站裡,而是與群眾站在一起。醫事人員也是台灣人民,參與的管道不只是支援醫療站,還有更多更多的可能性!

那醫療科系的學生可以做什麼?既然沒有執業的問題,那就更應該讓運動遍地開花,與同學討論服貿對於醫療社福的影響,喚起更多人對服貿議題的關注,有空也能到現場參加公民團體的民主論壇。

醫療是人權,醫事人員在現場,是為了處理「任何人」的檢傷與診療。醫事人員不單是為了避免群眾受傷,也能提供值勤員警受傷時的醫療協助。也許在議場內的醫療站,可以改設到立法院內其他位置,同時讓群眾與警察都能利用,更能彰顯醫療人道救援的價值。

(作者為醫師,清大社會所碩士生)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