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居家與長照系列]推動社區安寧不應便宜行事,需要社區安寧責任醫師 (余尚儒)


媒體報導,政府為因應高齡化社會,為使社區中之末期病人能有妥適安寧療護,自民國1031月起健保將給付社區安寧療護,呼籲社區中之社區醫院及診所醫師踴躍加入安寧照護之行列。筆者為目前少數同時在基層執業,也參與安寧居家療護(甲類)的醫師,實在不吐不快。筆者認為如此寬鬆條件並不能為社區帶來有品質安寧療護? 反而將社區安寧推入市場機制,使安寧療護掉入商品化火坑中。
 
健保新制將基層院所定義為安寧居家療護乙類,原本由大醫院的安寧居家療護小組則稱為甲類。過去,臺灣並非完全沒有社區居家安寧療護,只是服務來自大醫院的安寧居家療護小組(甲類),安寧病人無論在門診、居家、甚至後續的住院,都在甲類安寧團隊掌握之下,得到非常完整而有品質的連續性照顧。如今為了快速推廣社區安寧,大幅鬆綁為由乙類醫師評估後,便可申請收案。由於基層院所加入社區安寧療護,只需接受13小時課程及臨床見習8小時之訓練即可,如此作法令人擔憂。

(圖一健全社區安寧療護不求一蹴可幾,應可分階段進行,務實地推動)

事實上,基層院所(乙類)參與安寧療護必須克服三個現實問題。 1. 安寧居家病人哪裡來? 包含基層院所末期病人照護能力,還有安寧緩和意願書或不施行急救同意書(DNR)簽署問題  2. 嗎啡等管制藥品由誰提供、如何保存? 3. 乙類基層院所如何與甲類醫院建立完整的連續性安寧照護,無縫接軌品質的安寧居家療護一次個案訪視約一個小時,還不包括到宅的交通時間、前置作業(例如電話連繫、準備藥品)、以及後續作業 (補充藥品、安排住院、撰寫紀錄等) ,在非都會區,交通時間往往和訪視時間一樣多,筆者經驗一天至多訪視五到六位個案。此外,末期病人平均照顧時間約一個月,在甲類和乙類(給付打七折)的差別待遇下,乙類院所若要達到財務面上平,起碼半天就要訪視五個患者,試問品質照護如何達成?
 
健全社區安寧療護不求一蹴可幾,應可分階段進行,務實地推動,初期以培養社區安寧責任醫師為最優先。國內不少在基層執業家庭醫學專科醫師,訓練過程中皆有安寧療護實務經驗和專業證照,可惜離開醫院之後沒有舞台發揮,若能聘用他們為「社區安寧責任醫師」,才是務實發展社區安寧又兼顧品質的做法。衛生署透過劃分安寧居家責任區域,由甲類醫院和衛生局遴選有實務經驗基層醫師,給予年薪聘用為「社區安寧責任醫師」,搭配安寧居家護士,提供自大醫院出院末期病患社區安寧服務。如此一來,前述三個現實問題迎刃而解,同時也避免照護品質堪慮問題。


(圖二真正發展社區安寧療護,落實安寧的五全照顧)

真正發展社區安寧療護,落實安寧的五全照顧(全人、全隊、全程、全家、全社區),不該只是灑錢式鬆綁給付條件,企圖透過市場機制誘導服務,如此把服務商品化,換取帳面上虛幻數字和業績。政府該積極採取「去商品化」的社區安寧責任醫師模式,才能避免為追求數量犧牲安寧療護品質。

余尚儒 (基層診所醫師;安寧居家兼任醫師)

圖片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
封面歲月 LeS/攝  屏東縣   上傳時間:2011-02-10  創用CC
圖一老化的台灣 呂明翰/攝   宜蘭縣  上傳時間:2010-12-07  創用CC
圖二老化的台灣 呂明翰/攝   宜蘭縣  上傳時間:2010-12-07  創用CC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