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居家與長照系列]在台東,看見台灣長期照護的可能,還有不可能(劉介修)


一個不到10位醫師的醫院,做到了政府、醫學中心做不到的事。他們稱自己是「台灣最大的小醫院」。這間戰後扛起台東接生任務的「嬰仔病院」(據說張惠妹也在這裡出世),在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下,轉型成為高齡照護的基地。

高齡照護,涵蓋了預防、治療與照顧,跨越了醫療以及社會照顧等不同的領域和場所。在偏鄉人才、資源缺乏,交通不便等限制下,如何讓服務「長出來」、如何讓複雜的服務輸送體系連結起來,成了更大的挑戰。

從醫院出發,連結教會的力量,不僅發展出鄉村地區居家照護的服務網絡,他們還想做得更多。

沒有外包的「美食街」,他們透過「健康農莊」,提供了「從產地到餐桌」的食物。「農場」提供了八八風災後的災民重拾工作的機會,育苗、種野菜,做麵包,另外搭配在不同地區的「部落廚房」,不僅提供員工、病友和老人健康美味的餐點,也作為食物、環境與健康教育的媒介。

教會閒置的學生宿舍,搖身變成複合功能的「芳療中心」。誰還敢說老人只能髒兮兮,社會服務場所只能簡陋?走進這裡,只有香氣迷人,純白而極具設計感的建築。這裡不僅訓練芳療師,提供院內外的芳療服務,一樓是樂齡中心,白天老人在此運動上課,樓上則提供旅客住宿。

這裡也是長照創新服務的園地。風災後房子沒倒,嘉蘭村的居家服務員把自己老家庭院,提供做社區老人的「健康活力站」。災民的老家成為發展「家庭托顧」的種子,在一個個居服員的家中,照顧起村裡的老人。

同行的人問:這些珍貴的經驗能不能複製?大夥沒有回答,沒有人知道。


或許也不需要複製。台灣長照的可能,在每個「最大的小醫院」,用自己的方式,長出自己的種苗。

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