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居家與長照系列]老醫院新立之誰說要在醫院裡(張凱評)


有獎徵答時間,這一堂課有關用藥安全。台下上了年紀的媽媽們積極舉手回答,旁邊看來是唐氏症的年輕男子也楞楞地聽、邊楞楞地看著我們。後面則是準備老人家用餐的部落廚房,熱氣正蒸騰著。一旁的小房間裡則有幾張簡單的床鋪,這裡就是嘉蘭社區健康活力站,聖母醫院原住民老人照護的重要據點。

這些聽課的老人家們其實是社區活動的寶,鄉公所衛生所等公家機關辦活動,都會請這群老頑童去唱歌跳舞炒氣氛,而開辦的陶珠製作課程,他們學得比誰都認真,努力把快失傳的藝品用自己的手一件件捏出來,老人照護安養的議題,在部落金梅姐的開朗解說下,似乎在這裡落地生根、成了一幅美麗圖像。

從原本的小醫院轉型,聖母醫院決定走出去、不要把自己困在醫院裡,留下了幾間門診診間、一間日間老人留置、還有僅僅二十八張的病床,對照的是十幾部總是繁忙的公務車,負責接送老人家、去居家探訪、送餐,以服務像嘉蘭這樣的原住民據點,足跡,遍布台東。活化對原住民照顧的想像之外,聖母還做得更多。健康餐廳與健康農莊倡導有機食品,也提供當地居民就業機會、並對小孩做食物教育;芳心好美館有按摩和芳香療法,豐富老人照護的選擇。

某一天的早晨,懿德大哥指給我看一本書:「你的耶穌,我的佛陀」聖母醫院的組織也是如此,這小小的天主教醫院容納著佛教徒、一貫道的工作人員,或許這暗示當初的危機是如此龐大、逼迫他們放下宗教的堅持,只求用人唯才。然而這一群真正渴望做點事的熱血份子,成功結合舊有的教會募款資源、慈善理念、與部落的緊密關係,成為部落讚賞、遊客觀光、我們則遠道來取經的奇妙地方。


或許我們無法在各地複製聖母醫院,但至少願它持續發光於美麗東海岸,激勵每一個想刻畫台灣老年社會圖像的人,有更多的創意與力量。


熱門文章